端午节,这个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佳节,自古以来便在诗人的笔下绽放着独特的魅力。今天,让我们一同走进古诗词的世界,从那些描绘端午的古籍经典、诗词佳作中品味端午的曼妙意境。
“节分端午自谁言,万古传闻为屈原。”唐代诗人文秀的这句诗,道出了端午节的起源与纪念屈原的传说。屈原的忠诚与才华,以及悲剧性的命运,激发了无数文人的共鸣,成为诗词创作中永恒的主题。在这一天,我们仿佛能听到屈原那慷慨悲壮的《离骚》之声,感受到他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。
端午节的习俗也是丰富多彩,其中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便是吃粽子和赛龙舟。
粽子,这一端午节的传统食品,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。它不仅仅是对屈原投江后民众投粽以喂鱼虾的传说的追忆,更是对家国情怀的一种寄托。每当剥开那青翠的粽叶,露出香气四溢的糯米,我们都能感受到那份浓浓的乡愁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欧阳修的《渔家傲·五月榴花妖艳烘》中说:“五色新丝缠角粽。金盘送。”——碧绿的粽叶里包裹着像珍珠一样的江米,再用彩色的丝线缠起来,放在金色的盘子里,这样美丽诱人的粽子,谁不想尝尝啊!端午节绝不能错过赛龙舟。端午节的龙舟赛声势浩大,精彩纷呈。“鼓声三下红旗开,两龙跃出浮水来。”唐代诗人张建封在《竞渡歌》中对龙舟赛的热烈描绘,让人仿佛置身于那激动人心的赛场之上。而宋代黄裳的《喜迁莺·端午泛湖》一词中“……舣彩舫,看龙舟两两,波心齐发。奇绝。难画处,激起浪花,飞作湖间雪。画鼓喧雷,红旗闪电,夺罢锦标方彻。望中水天日暮,犹见朱帘高揭。归棹晚,载荷花十里,一钩新月”等精彩的句子,则有声有色地再现了竞渡者奋力拼搏、勇往直前、誓夺锦标的场面和参观者直到夜色降临,才依依不舍地闻着袅袅荷香踏月而归、兴致盎然的情形。
除了吃粽子和赛龙舟,端午节还有许多其他有趣的习俗,如挂艾草、佩香囊、饮雄黄酒等。这些习俗不仅增添了节日的趣味性,更体现了人们对健康、平安的美好祝愿。在古人的诗词中,我们可以看到对这些习俗的生动描绘:“艾叶绕门香不断,雄黄酒入喉甘甜。”这些诗句不仅传递着节日的氛围,也传递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。
端午节,不仅是一个节日,更是一种文化,一种精神。它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,依然能够找到那份宁静与诗意,找到那份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追求。让我们在这个端午节,一起感受那古韵的魅力,一起品味那诗词的美好,一起传承那千年的文化。
“粽”情端午,“粽”享安康
语文组 李静静
五月当五,正是端午。当艾气包裹的粽香,在街头巷尾弥散开来,一个庄重的节日朝我们走来。穿越上千年的时空,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、传承、思索,它凝结了我们对家与国最独特的情思寄托。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,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。古往今来,描写端午的佳句很多,关于端午的诗词,你知道几首?
端午
唐·文秀
节分端午自谁言?万古传闻为屈原。
堪笑楚江空渺渺,不能洗得直臣冤。
端午节从什么时候开始?又为什么而设?民间的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。屈原投江后,后人伤其冤死,特以粽投江祭祀并划船捞救,遂形成了食粽与竞渡等风俗。每逢此时,那位行吟于荆楚大地的诗人,总是被我们纪念、缅怀;他的千古绝唱,总能让我们心中层云激荡。作为天地之间的人,应该具有何种价值,被再次深思。
端午
唐·李隆基
端午临中夏,时清日复长。盐梅已佐鼎,曲糵且传觞。事古人留迹,年深缕积长。当轩知槿茂,向水觉芦香。亿兆同归寿,群公共保昌。忠贞如不替,贻厥后昆芳。端午节为农历五月初五,五月是仲夏,白昼越来越长,故曰:“端午临中夏,时清日复长。”用盐佐食梅子,饮酒欢乐,木槿茂盛,芦苇发出清香,百姓幸福长久,群臣共保国家昌盛。表达了诗人作为一位帝王对百姓幸福安康、国家昌盛的美好祝愿。
端午即事
宋·文天祥
五月五日午,赠我一枝艾。故人不可见,新知万里外。
丹心照夙昔,鬓发日已改。我欲从灵均,三湘隔辽海。
端午节挂艾草的寓意是身体健康和驱除晦气。端午节期间,人们在家中插艾草,是想将疾病赶走,希望家人能够永远健康。将艾草插在家中或是佩戴在身上,也有驱除晦气之意,希望能够将晦气赶走,可以招来福气,是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祝愿和向往。
一年一端午,一岁一安康。铭记忠烈、祛病消灾、祈愿安康……传统的节日,饱含国人的精神文化追求。让节魂归位,让精神不灭,让本色不改,让正气长存。炎炎夏日,艾草衔香,愿每个人都能品尝时光的香甜,在重五的日子里平和安康!
悠悠汨罗水,粽香沁千年
语文组 杨明杰
“楚人悲屈原,千载意未歇”。提起端午节,就不能不提屈原。从“入则图议国事,出则应对诸侯”的意气风发,到“披发行吟泽畔”的落魄枯槁,再到国破投江的慷慨忠烈,屈原的浪漫才情、逸响伟辞引发无数文人墨客的共鸣,也成为他们创作的源泉;屈原对理想的坚持,对国家的热爱,更是中国人精神版图中不可或缺的基石,至今回响不绝。
“端”字有“初始”之意,因此“端五”就是“初五”。端午节由上古祭龙演变而来。端午是“飞龙在天”的吉祥日,先民们在这一天拜神祭祖、祈福辟邪、欢庆娱乐。而百姓自发祭祀屈原的民俗,进一步丰富了端午节的内涵。能够受到后人广泛喜爱和同情的诗人除了屈原,我想应该还有苏轼。
屈苏二人皆风格高迈、卓越于世,屈原两次被放逐,苏轼更是历典八州,成了宋朝以来唯一一个被贬海南并活着回来的诗人。但苏轼比之屈原,又多了一份旷达乐观。“兰条荐浴,菖花酿酒,天气尚清和”,黄州的端午节天气清明和暖,苏轼用兰叶浸水洗澡,用菖蒲花酿酒品酌,“十分酒、一分歌”,沉醉酬佳节,好不快活,死里逃生被贬黄州,一无所有的他仍能写出这样和煦快然的词句,这样的苏轼谁能不爱呢?“名声实无穷,富贵亦暂热。大夫知此理,所以持死节”,这是苏轼年轻时有感于屈原的高洁品性写下的古诗,亦是他们二人不重名利、坚守名节的真实写照。
倘若你正失意寂寥,那不妨于无人处放声吟咏屈原的辞章以抒己之志,待阴霾扫尽之后,不妨再学苏轼,饮酒尽欢。倘若你正阖家欢乐,那更要学陆游的“粽包分两髻,艾束著危冠”来赓续传统。端午日,正悠游,祝你诗酒趁年华,一路繁花。
诗词话端午 丹心报祖国
语文组 胡莹
小扇引微凉,悠悠夏日长。一年一端午,一岁一安康。我国自古就有在端午节包粽子、赛龙舟的传统民俗活动,文人墨客也写了不少庆祝端午盛况的诗词,表达人们对屈原爱国热情的赞颂。
端午节,家家包粽子,插艾蒿,佩香包,祈求一年的平安。宋代诗人陆游的《乙卯重五诗》,就向我们展现了古人庆祝端午节的场景。
乙卯重五诗
陆游〔宋代〕
重五山村好,榴花忽已繁。
粽包分两髻,艾束著危冠。
旧俗方储药,羸躯亦点丹。
日斜吾事毕,一笑向杯盘。
端午已至,山村风光无限,石榴花团锦簇。诗人吃了两角的香粽,高冠上插着艾蒿。依着旧方配药、储药,祈求一年平安无病。忙完了这些,已是太阳西斜,家人早把酒菜备好,他便高兴地喝起酒来。从小立志“上马击狂胡,下马草军书”的陆游,只得像辛弃疾那样“却将万字平戎策,换得东家种树书”。“日斜吾事毕,一笑向杯盘”,在欢乐中暗藏着多少伤感,在闲适中流露出多少无奈啊!“当年万里觅封侯,匹马戍凉州”的诗人,终于暂时放下了满腔的忧愤,融入了节日的欢乐气氛之中。但字里行间流露的闲适恬淡,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的报国热情。
龙舟竞渡更是端午节的传统活动,诗词中自然少不了赛龙舟的场面:龙舟赛场的锣鼓喧天,运动健儿的劈波斩浪,观众们的呐喊助威,就成了端午节最好的宣传片。
竞渡诗
唐•卢肇
石溪久住思端午,馆驿楼前看发机。
鼙鼓动时雷隐隐,兽头凌处雪微微。
冲波突出人齐譀,跃浪争先鸟退飞。
向道是龙刚不信,果然夺得锦标归。
久住石溪的作者,闲闷难受,适逢端午,来到馆驿观看龙舟赛。赛前,每只船都在伺机发动。接着,鼙鼓助威,船只齐发,船桨击打着水面,波浪如雪花翻飞,场面壮观而热烈。然后,一舟当先突出重围,到了冲刺的时候,划船的号子声、观众兴奋的呐喊声合在一起,船像离弦的箭,向前飞去,就连天空的飞鸟也望船兴叹,自愧不如。最后某船夺得锦标,游戏结束。诗词表面上诉说对竞渡夺标龙舟的赞许,实际上写自己蟾宫折桂,踌躇满志。
在龙舟比赛中,要靠实力说话;在人生的竞赛中,又何尝不是如此。今年端午节正逢高考季,愿天下学子坚定理想信念,在高考赛场上交出满意答卷。愿吾辈青年以爱国之心,践行报国之志,在未来的人生竞技场上,不负时代,不负人民。
仲夏赋雅趣,端午系相思
语文组 万词词
“节分端午自谁言,万古传闻为屈原”。提起端午,人们自然而然想到端午的起源是为了纪念楚国大夫屈原,但也有的说源于“浴兰节”“恶日”。“端午”也成为千古文人津津乐道的话题,有“五月榴花妖艳烘,绿杨带雨垂垂重”的盛景;有“粽包分两鬓,艾束著危冠”的民俗,有“少年佳节倍多情,老去谁知感慨生”的哀叹,更有“竞渡深悲千载冤,忠魂一去讵能还”的凭吊……不管是初夏盛景,还是风俗民情,亦或是千古哀思,都是诗人隐藏在粽叶下的那抹浓浓的柔情。
“彩线轻缠红玉臂,小符斜挂绿云鬟。佳人相见一千年。”苏轼在《浣溪沙·端午》中,上片描写此地妇女端午节的准备活动,下片写词人想象偕朝云(苏轼谪居黄州惠州的红颜知己和侍妾)参与具体的端午节活动,蕴含了词人对侍妾朝云的深厚感情。在端午这个本应与家人团聚的时刻,苏轼因公务远离家乡,无法与家人团聚的情况下,表达了对朝云的思念之情,借写端午节活动祈愿能与相爱的人天长地久,白头到老。“为当时曾写榴裙,伤心红绡褪萼”。同样在吴英文的《澡兰香·林钟羽淮安重午》中写端午怀人,上片写节日习俗以及回忆当时的美好往事,感慨如今人事全非;下片写与端午有关的典故,由习俗联想到佳人的活动,寄予诗人无穷的相思之情。
“每逢佳节倍思亲。”跨越千年,从苏轼到沈从文(《边城》在端午节的翠翠与二老的爱情),那亘古不变的情愫无时无刻不环绕在我们身边,品粽香,更思远人。
汨罗江畔思屈原,古诗词里话端午
语文组 庞新雨
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——端午节,“端”意为初始,而根据地支顺序推算,五月正是“午月”,“端午”之名由此而来。最早的端午节,据说起源于中国古代南方百越族举行图腾祭祀。战国时,爱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节投江殉国,屈原的爱国精神深入人心,后世便在这一天纪念屈原。“节分端午自谁言,万古传闻为屈原。堪笑楚江空渺渺,不能洗得直臣冤”,唐代诗人文秀的《端午》中描绘的正是屈原投汨罗江的传说。
民谚云:“端午节,天气热,五毒醒,不安宁。”在古代,家家户户都要在端午节当天打扫庭院,悬艾蒿,饮雄黄,系彩丝,佩香囊。这个平常的夏季节日,逐渐升华为一个全国性的民俗大节。正因如此,留下了许许多多的“端午诗”。“五月五日午,赠我一枝艾”,文天祥在端午节与友人相聚,互赠艾草,“绿杨带雨垂垂重,五色新丝缠角粽”,欧阳修在《渔家傲·五月榴花妖艳烘》中记载了端午时节杨柳被细雨润湿,枝叶低低沉沉地垂着,此时人们正忙着用五彩的丝线包扎多角形的粽子的场景。每逢佳节总爱生出许多情感,思念一重祈愿一重。“彩线轻缠红玉臂,小符斜挂绿云鬟。佳人相见一千年”,将那五彩花线轻轻地缠在玉色手臂上,小小的符篆斜挂在发髻上,只祈愿能与相爱的人天长地久,白头偕老。《浣溪沙·端午》里的苏轼阐述着情人间的心愿,“好将沉醉酬佳节,十分酒、一分歌 ”,半盏雄黄的盛夏深情,青梅煮酒的悠闲惬意,以酒和歌,节味更浓。
悠悠夏日,荷露清凉,粽礼呈祥,等梅雨落下,等艾蒿香时,于端午祈平安,愿康健,年年岁岁皆如愿,岁岁年年长安康。